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,此為回最上方的控制,這裡的JavaScript語法並不會影響到內容的陳述!
至中央區塊 至網站導覽
x
動畫海浪
燕鷗
燕鷗
燕鷗

:::

地理氣候篇

  • 轉寄
  • 列印
  • facebook
點閱數:18

第四章 動植物資源


第四章 動植物資源

一、動物資源

由於昔日軍事管制的因素,馬祖地區的動物資源研究與調查,為期甚晚,至民國85年起,本縣才開始針對自然資源進行系統性調查。目前規模較完備者,只有鳥類、蝴蝶與兩棲爬蟲類及蟹類4種。

就鳥類而言,根據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的最新的調查資料顯示,到民國1002月為止,馬祖地區累計發現的鳥類共有324種。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,馬祖成為東亞候鳥遷移的中繼站,每年有成千上萬的鳥類在此過境、渡冬,也有為數不少的夏候鳥在此繁殖,其中最有名的首推黑尾鷗,牠在東引的繁殖地,是這種鳥類在全球繁殖的南界;而國896月在北竿燕鷗保護區所發現瀕臨絕種的「神話之鳥」-黑嘴端鳳頭燕鷗,曾引起國際保育界高度重視,更是彌足珍貴。

在蝴蝶方面,依據蝶類專家李俊延調查、研究所得,分佈馬祖地區的蝴蝶至少有694種之多,蝴蝶資源之豐富,猶勝於面積較馬祖大上數倍的金門與澎湖。本地蝴蝶不僅種類繁多,其中更有部分種類與臺灣全然不同,尤其獨特,像無斑波眼蝶及密點玄灰蝶即為特有亞種。而黃鉤粉蝶、大豹蛺蝶、藍點紫斑蝶、玉帶螫蛺蝶及花弄蝶等,則是未見於臺灣本島,屬於大陸閩東地區的蝶種。另外,白條斑眼蝶及金鎧蛺蝶原產於臺灣者,也在馬祖見其蹤影。

至於兩棲爬蟲類部分,根據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呂光洋所作的《馬祖地區兩棲爬蟲動物相調查》,共紀錄到26種兩棲爬蟲動物,包括兩棲類6種、蜥蜴類7種、蛇類12種、龜鱉類1種,分屬1220屬。馬祖地區的龜類、蛇類和兩棲類,大部分是橫跨兩岸,同時分佈於臺灣和大陸。但其中有部分在臺灣已相當稀有,但在馬祖地區仍維持相當龐大數量,像貢德氏赤蛙族群即是顯例。另外,在蜥蜴部份,馬祖擁有北草蜥和中國光蜥兩個僅見於大陸,並未分佈於臺灣的品種。

在螃蟹的資源調查方面,依據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所出版的《海濱動物》及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無脊椎動物實驗室的調查資料,近年來,馬祖列島累積調查的蟹類共計1031種,馬祖列島與中國大陸一衣帶水,蟹類的種類大多與福建沿海所發現的相同,與臺灣的蟹類種類稍有不同,海蟹大多分布在泥灘地、岩岸及潮間帶,較為特殊的是由前東引國中小校長王禮民將常見於地區農田,民眾俗稱為「Ha-Lu-Lu」,而提送研究的陸封型淡水蟹,經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施習德博士調查,確認為新種,且僅見於東引。

(一)鳥類

中華民國野鳥學依據鳥友的觀察報告,截至民國1005月為止,本鄉鳥類多達248種,名列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的鳥種達34種。其中夏季常見的紅燕鷗、白眉燕鷗和蒼燕鷗3種鷗科鳥類,為第二級之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。至於黑尾鷗的繁殖紀錄更是全國獨一無二,珍貴無比,就目前所知,本鄉應是黑尾鷗全球最南的繁殖地。此外,一些稀有鳥類如大水薙鳥、穴鳥、短尾水薙鳥、丹氏鷺鶿、黑頸鷺鶿、唐白鷺、麻鷺、紅隼、鴛鴦、臘嘴雀、小桑鳲、紅喉潛鳥、藍磯鶇、戴勝等,也在本鄉發現牠們的蹤跡。

1.本鄉鷗科鳥類簡介

(1)黑尾鷗:成鳥身長47公分,普遍冬候鳥及局部夏候鳥。黑尾鷗嗜食白帶魚等魚蝦類食物,雄鳥體型較雌鳥大,嘴黃色、尖端紅色、兩色間雜有黑斑,腳黃色,背部深鼠灰色,尾羽末端黑色,餘為白色。亞成鳥嘴腳粉紅肉色,全身大致為暗褐色,腰白色,尾黑色。

夏季期間,黑尾鷗僅在本鄉老鼠沙、長長鼻至大紫澳及小紫澳陡峭岩壁繁殖,中柱港區常見其覓食的身影,安東坑道口是最佳的賞鷗地點。繁殖族群於每年4月底至5月初到來,隨即展開求偶繁殖行為,1窩生3個蛋,6月到8月是黑尾鷗繁殖數量達到頂峰的時節,大約89月成群飛離東引。目前所知,東引是我國黑尾鷗分布數量最多的地方,同時也是這種鳥類全球最南端的繁殖地。

冬季期間,黑尾鷗約在農曆年前後飛抵東引,多數在中柱港區活動、覓食,據觀察,牠們大約在3月底陸續飛離東引。冬候鳥的數量較少,約只有數百隻,夏候鳥數量較多,高達數千隻。

(2)紅燕鷗:成鳥身長31公分,局部普遍夏候鳥,族群數量不穩定。腳鮮紅色、繁殖季初期嘴黑色、嘴基紅色,然後會往嘴尖慢慢蛻變為紅色,頭頂黑色,背部淡灰色,餘為白色,繁殖期胸前羽毛由白色轉換成鮮豔奪目的粉紅色而得名。通常將蛋直接下在地上,1窩生23個蛋,常垂直俯衝下海捕魚。目前國內將紅燕鷗列為第二級之珍貴稀有野生動物,本鄉以過境為主,數量不多。

(3)白眉燕鷗:成鳥身長36公分,夏候鳥,白色的眉線為其特徵。頭頂、背部、尾上覆羽為黑褐色,其餘為白色。6月初開始努力繁殖下一代,喜將蛋下於草叢內,1窩生1個蛋,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,是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內數量最大的燕鷗群,主要棲息於本鄉外海的雙子礁、芙蓉礁、獨角帽。民國5070年代曾高達數千隻,但因軍方長期砲擊及漁民濫拾鳥蛋,導致數量遽減(雙子礁曾有白眉燕鷗大量死亡之紀錄)。

白眉燕鷗求偶季節除了跳求偶舞以外,雄鳥也提供雌鳥食物,不過和其他燕鷗不一樣的是,雄鳥並不會把食物以嘴叼回來給雌鳥,而是以反芻方式提供給雌鳥,而親鳥餵雛鳥時也採取同樣的方式。

(4)蒼燕鷗:成鳥身長30公分,普遍夏候鳥,喜成對離群索居,食性單純,多以海面表層的小魚為食物。嘴、腳黑色,眉線,眼後至後頭為黑色,背部淡水藍色,餘為雪白色,數量較少,名列第二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。

蒼燕鷗6月便開始進行求偶、繁殖,繁殖季初期胸前為淡玫瑰,產卵於砂礫堆中,1窩生23個蛋, 7月底幼鳥成熟,8月下旬,親鳥帶領成熟的幼鳥向南飛行。

蒼燕鷗最顯著的特徵,就是眼後連結到後頸的黑毛,看來像是綁了一條黑色頭巾,也因此別名為黑枕燕鷗。主要棲息於本鄉外海的雙子礁、芙蓉礁、獨角帽,沿岸礁岩亦有繁殖記錄。

2.本鄉賞鳥路線

本鄉面積僅4.35平方公里,地勢陡峭,缺乏河川、溼地等有利鳥類繁衍棲息之地,然而,由於本鄉地處候鳥遷徙的中繼站,鳥類資源極為豐富,多種珍貴候鳥及留鳥在此均可輕易發現,茲將本鄉重要賞鳥路線列於下:

(1)中柱港:位於東引鄉南區,為東引對外門戶,春秋時節鳥況甚佳,港口附近可見猛禽、鷗科、翠鳥科、燕科、鶺鴒科等鳥類,夏冬時節,港區常見大批黑尾鷗,成群在港區海域覓食的身影。

(2)獅子村:位於燕秀澳上方,地勢低平,為本鄉農業生產之重要地區,耕地面積約5公頃,其間鵐科、鷺科、鶯亞科、鶇亞科、秧雞、雁鴨等極為常見,耕地上方東引苗圃一帶,樹林茂密,為本鄉樹林最多之處,鳥況極佳,猛禽科、雨燕科、燕科、雀科、鴟鴞科、鶯亞科、鳩鴿科、鶇亞科等鳥類均為常客。

(3)東湧水庫:東湧水庫為本鄉最大水庫,地理位置處於綜合運動場下方,水庫面積約1公頃,由運動場走向水庫的路上,空曠草地上可見鶺鴒科、鷺科等鳥類棲息,水庫內則常見雁鴨科、鷺科、魚狗、秧雞等鳥類,水庫周遭林木成蔭處,是觀察猛禽科、鶯亞科、鶇亞科、鶲亞科等鳥類的好去處。

(4)安東坑道:安東坑道位於東引指揮部旁,昔日有部隊駐守於其中,現開放給遊客參觀,坑道總長約300公尺,坑道共計有8個對外洞口,洞口外的岩壁為夏季時節,黑尾鷗築巢育雛的重要地點,每逢繁殖季節來臨,黑尾鷗會群聚在此,愛鳥人士可近距離觀察牠們的生活習性及樣貌,目前安東坑道中的洞口平台是最佳的觀賞地點,每年固定吸引大量遊客前來探訪。

(二)蝴蝶

據李俊延所編著的《馬祖彩蝶圖鑑》指出,本鄉所分佈的蝴蝶有30種,是馬祖四鄉五島中最少者。東引和中國大陸仍有相當距離遠,島上的蝴蝶多為原生種,數量雖然不多,但有兩種特有亞種,與自然環境依存密切,蝶類相有其獨特之處,少數外來移入的蝴蝶則多屬於農業害蟲。

1.主要棲息地

 (1)東引湧塔:在往燈塔的步道上,經常可發現為數頗多的灰蝶,如毛眼灰蝶低飛,以及一些蛺粉蝶科如琉璃蛺蝶、黃鉤粉蝶、散紋盛蛺蝶、小紅蛺蝶、紅蛺蝶在草地上覓食。

(2)烈女義坑:烈女義坑至太白天聲一帶草地上,分佈有密點玄灰蝶的族群,每年在春季至秋季間出現,此種蝴蝶在馬祖列島上僅棲息於此,相當珍貴。

(3)東引酒廠:酒廠後方的耕地四周,可觀察到一些鳳蝶科、菜粉科及蛺蝶科出沒,路旁常見成千上萬隻細蛺蝶於此繁衍,族群之龐大,蔚為奇觀。

(4)東引苗圃:農改場的苗圃栽植各種草花,吸引許多鳳蝶科、粉蝶科、弄蝶科、灰蝶科及蛺蝶科前來覓食。
    (5)
中柱港:天晴時可發現不少鳳蝶科、粉蝶科及蛺蝶科乘著氣流快速通過,或短暫停留。

2.特有亞種(珍貴蝶種介紹)

(1)密點玄灰蝶:小型蝶種,1年多個世代發生,夏秋季間僅見於烈女義坑至太白天聲間。成蟲動作敏捷且貼地低飛,天晴時常見於寄主群落四周的海濱草地、陡坡上活動。喜愛吸食低矮草花的花蜜,雄蝶常停棲於寄主或鄰近植物上等待雌蝶羽化,以便立即進行交尾,雌蝶則多產卵附於離地面不遠的寄主葉裡。

(2)無斑波眼蝶:中小型蝶種,族群數量十分稀少,中柱港附近曾發現過。主要發生期在春、秋季節,成蟲飛行速度緩慢且低飛於林緣草地、草叢間及步道旁,嗜食花蜜和溼地或葉上水份。雌蝶喜好在向陽的林緣禾草叢間產卵,卵產附在葉裡或沾附不牢而滾落草堆中,孵化後幼蟲都棲附於寄主離地面不遠處的葉裡或莖上。化蛹於寄主根部附近的莖枝或葉裡中肋。

(3)臺灣未分布種

花弄蝶:中小型蝶種,分佈於中柱港及苗圃等地。1年多個世代發生,主要發生期在夏至秋季。成蟲警覺性高且快速低飛,經常停棲於葉上平張雙翅進行日光浴,嗜食低矮植物花蜜、鳥類排遺及葉上露水,常見於山頂四周草原、濱海開闊地、向陽林緣及路旁等地活動。雌蝶將卵產於山頂的草原、開曠地上匍伏的寄主葉面,幼蟲由卵孵化後即棲於葉面,且吐縛絲帶將數片小葉綴結固定而躲匿於網袋狀的巢中,並隨著發育成長而重複造更大型的蟲巢,最後並化蛹在蟲巢內。

(三)兩棲爬蟲動物

根據師大生物系教授呂光洋所作的《馬祖地區兩棲爬蟲動物相調查》顯示,   本鄉的兩棲爬蟲動物多樣性低,只紀錄到788種。一方面由於島嶼北方受北風直撲,樹木生長不易,所能提供物種生存的棲地多樣性較低,尤其是馬祖列島十分佔優勢的貢德氏赤蛙、北草蜥等物種,在本鄉並無蹤跡;另一方面顯示本鄉的自然環境受到較多的人為干擾。

本鄉紀錄到的兩棲爬蟲動物,包括黑眶蟾蜍(俗稱癩蛤蟆)、澤蛙(俗稱黃排)、無疣蝎虎(臺語稱「善蟲」)、麗紋石龍子、青竹絲、臭青公(臭青母)、雨傘節、眼鏡蛇等8種,都是國人耳熟能詳,在臺灣及馬祖各島普遍存在的動物。總括來說,本鄉的兩棲爬蟲動物資源無甚可觀,較諸鳥類、蝶類則是遜色許多。

()蟹類

本鄉的節肢動物,近年來在學術單位調查下有重要發現,由中興大學生命科   學系施習德博士所領導的團隊,針對本鄉居民俗稱Ha-Lu-Lu的淡水蟹進行研究,經採集標本並進行形態比對及DNA序列比對後,證實俗稱Ha-Lu-Lu的淡水蟹,為南海溪蟹的一種,且為特有種,施習德博士將之命名為「東引南海溪蟹Nanhaipotamon dongyinese」,並於民國94年,將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《自然史雜誌》。東引南海溪蟹為本縣特有的陸封型淡水蟹,也是首度以東引命名的物種,其甲寬約3.2公分,生長地主要分布在本鄉燕秀澳農地,本鄉溼地、溝渠、水庫也有零星發現。

 

二、植物資源

(一)前言

馬祖列島形成的年代相當久遠,其火成岩齡約在9千萬至1億年;各島嶼彼此隔離,獨立發展,經過漫長歲月至今,各島上的生態系自成一格。由於位處華南與臺灣之間的地理位置,使得馬祖地區的植物相,兼具中國大陸與臺灣低海拔植物的特色。

在東北和西南季風及雨水、海浪侵蝕下,馬祖列島的機械風化較為旺盛,使得土壤層多數磽薄,這也影響馬祖地區植被及植物生長狀況。

整體而言,馬祖地區的植被可以區分為:半人工半天然之次生林、殘留的片狀天然植群、具有溫暖帶特色的海岸峭壁灌叢、海岸山坡草本植物群落、沙灘草本植物群落等五大類型。本鄉是馬祖列島中唯一沒有沙灘的地區,自然欠缺沙灘草本植物。

本鄉位處馬祖列島最北端,是馬祖各大島嶼中森林植被最少的地方。植被型態以人工林、海岸峭壁與海岸山坡草本植物群落為主。

(二)植物種類

根據臺灣大學植物系郭城孟教授所作的《馬祖地區植物資源調查報告》顯示,東、西引兩島總共發現有83170198種植物,茲列述如下:

1.蕨類植物:分布有烏毛蕨、東方狗脊蕨、全緣貫眾蕨、海島陵齒蕨、日本金粉蕨、傅氏鳳尾蕨、鳳尾蕨、海金沙、馬祖卷柏、小毛蕨、野小毛蕨、密毛小毛蕨、狹葉金星蕨等。全屬原生種,且大部分為地生性種,僅有馬祖卷柏為特有種。另外,東方狗脊蕨在臺灣極為普遍,但在馬祖地區僅見於本鄉。

2.裸子植物:僅有小葉南洋杉、龍柏、黑松等3種,都是引進栽培的造林或庭園景觀樹種,其中以黑松最多。

3.雙子葉植物:植物中種類最多者。其中又以菊科為最大宗,其次為豆科,再次為大戟科、旋花科、薔薇科、莧科等。

(1)菊科植物包括紫花霍香薊、豬草、茵陳蒿、五月艾、華南狗娃花、琴葉紫苑、小白花鬼針、大花咸豐草、野茼蒿、細葉假黃鵪菜、蘄艾(海芙蓉)、野菊、鱠腸、紫背草、天人菊、鵝仔草、豨薟、苦滇菜、蟛蜞菊、天蓬草舅、蒼耳、黃鵪菜等22種。

(2)豆科植物包括相思樹、肥豬豆、鋪地蝙蝠草、細花、圓葉雞眼草、雞眼草、華胡枝子、鐵掃帚、銀合歡、天藍苜蓿、苜蓿、老荊藤、大葛藤、鹿籗、田菁、一條根等16種。

(3)大戟科植物包括鐵莧菜、紅仔珠、大飛揚草,小飛揚草、細葉饅頭果、烏臼等6種。

(4)旋花科植物有濱旋花、平原菟絲子、馬蹄金、銳葉牽牛、番仔藤、紅花野牽牛等 6種。

(5)薔薇科植物包括山櫻花、厚葉石斑木、石斑木、琉球野薔薇、光葉薔薇、紅梅消等6種。

(6)莧科植物包括紫莖牛膝、空心蓮子草、凹葉野莧菜、野莧菜、刺莧等 5 種。

(7)其餘還包括馬鞭草科:朝鮮紫株、苦林盤、馬纓丹、鴨舌黃,茄科枸杞、煙草、燈籠草、龍葵,桑科牛乳榕、榕、薜荔、桑樹,寥科火炭母草、扁蓄、刺寥、羊蹄,葡萄科漢氏山葡萄、細本葡萄、虎葛,衛矛科光果南蛇藤、日本衛矛、刺裸實,藜科變葉藜、臭杏,錦葵科朱槿、賽葵、金午時花,繖形花科雷公根、日本前胡、竊衣,瓜科葫蘆、絲瓜、天花,防己科鐵牛入石、千金藤,榆科榔榆、櫸,十字花科臭濱芥、水芥菜,蕁麻科青苧麻、小葉冷水麻,櫻草科琉璃繁縷、茅毛珍珠菜,紫茉莉科九重葛、黃細心,茜草科脈耳草、雞屎藤,以及單種的爵床科爵床,番杏科番杏,夾竹桃科夾竹桃,五加科鵝掌蘗,鳳仙花科鳳仙花,落葵科洋落葵,桔梗科細葉蘭花參,忍冬科金銀花,石竹科長萼瞿麥,木麻黃科木麻黃,景天科石板菜,胡頹子科宜梧,千屈菜科紫薇,楝科苦楝,桃金孃科番石榴,木犀科華素馨,酢醬草科酢醬草,海桐科海桐,車前草科車前草,藍雪科石蓯蓉,馬齒莧科馬齒莧,鼠李科雀梅藤,芸香科柚,玄參科台北水苦賈,灰木科灰木,檉柳科無葉檉柳,茶科凹葉柃木,瑞香科南嶺堯花,龍膽科百金,唇形花科白花草。

本鄉的雙子葉植物中除少數喬木如相思樹、苦楝、木麻黃等屬於外來造林樹種外,都屬原生種,其中華南狗娃花僅產於日本,臺灣及大陸都未見;光葉薔薇僅在大紫澳發現一小族群;而光果蛇南藤、長萼瞿麥在臺灣都分佈於中高海拔地區,卻在海拔最高不到200公尺的東引出現。

4.單子葉植物:包括禾本科、莎草科、百合科、石蒜科、蘭科、鴨跖草科、天南星科、薯蕷科、龍舌蘭科、美人蕉科、鳶尾科、菝契科等。

其中以禾本科種類最多,分佈最廣,在路旁、草原開闊地、海濱均可見其蹤影;莎草科則在路旁開闊地、海濱沙地、岩地都有分佈。基本上,禾本科和莎草科都是雜草型植物,至於百合科、石蒜科、蘭科3科植物花朵大而艷麗或精巧細緻,是很好的觀賞花卉。鴨跖草科則屬水濕生植物。

(1)禾本科包括鵝觀草、毛鞘蘆竹、拂子茅、細柄草、孟仁草、龍爪茅、短穎馬唐、芒稷、牛筋草、假儉草、野蜀、白茅、印度鴨嘴草、五節芒、鋪地黍、毛花雀稗、鴨母草、狗尾草、海濱狗尾草、擬高梁、油芒、鼠尾粟、鹽地鼠尾粟等24種。

(2)莎草科有短葉水蜈蚣,以及7種尚未確定鑑別之種類。

(3)百合科有天門冬、桔梗蘭、棉棗兒等。

(4)石蒜科有文珠蘭、紅花石蒜、東引長葉石蒜、馬祖捲葉石蒜等。

(5)鴨跖草科有耳葉鴨跖草、白竹子菜、水竹葉等。

(6)天南星科有山芋、半夏等。

(7)蕷科有薯蕷、福州薯蕷。

(8)龍舌蘭科,瓊麻。

(9)美人蕉科,美人蕉。

(10)鳶尾科,射干。菝契科,菝契。蘭科,綬草。

(三)植群分佈

本鄉僅在樂華村至燕秀窩一帶的山谷地區以及西引背風坡面,有相思樹林與日本黑松林,以及少數的木麻黃林。分佈於相思林下的原生樹種以海桐與雀梅藤為主,林緣則有苦楝生長。

在大鼻頭以北的海岸與燕秀潮音一帶的岩石峭壁上,有島上僅見的木本原生灌叢,主要樹種為濱柃木,其中也參雜著厚葉石斑木、石斑木、榔榆、宜梧、海桐與日本衛矛。

至於海岸山坡的植物被可就熱鬧了,較佔優勢的植物是華南狗娃花、細葉假黃鵪菜、長萼瞿麥與茵陳蒿等。在恩愛山與燈塔後方山崖、世尾山、大紫澳和西引東澳、龍船沙一帶,則有紅花石蒜、東引長葉石蒜和馬祖捲葉石蒜的出現,東澳另有成片的粉綠色日本前胡;另外,燈塔附近有小片族群的文珠蘭,東、西引路旁開闊地或海岸草生坡地則遍生綿棗兒,東方狗脊厥分佈於樂華村一帶,耳葉鴨拓草、剌寥等則散見島上部份地區。

(四)珍貴稀有植物

1.紅花石蒜

被子植物亞門,單子葉植物綱,石蒜科,石蒜屬。俗稱蟑螂花、烏蒜、一支箭、蒜頭草、老鴉蒜、紅花石蒜、獨蒜、鬼蒜等。馬祖居民因其花形似螃蟹稱之為螃蟹花;在日本稱為彼岸花或稱蔓珠沙華,取梵語赤紅色之意,多用於喪禮上。石蒜是一種有毒的植物,雖是藥用植物,但如果誤食鱗莖或花朵,將引起頭暈、噁心、嘔吐、腹瀉、心跳減慢、手腳發冷、血壓下降、四肢無力等症狀。

已列為馬祖地區珍稀保護植物的紅花石蒜,多年生草本,地下有橢圓形鱗莖,直徑約24公分,外皮紫褐或黑褐色;葉片線形,厚肉質;秋季開花,花莖抽出時無葉,高約3040公分;繖形花序有花47朵,花被紅色6片,每片長約4公分,邊綠皺波狀,花絲與花柱細長;蒴果近球形,徑約1公分餘,成熟時3瓣裂;種子黑色,有光澤。

紅花石蒜性喜開闊向陽環境,馬祖列島各島的斜坡草生地都有它的蹤影,東引地區在恩愛山、燈塔前後方山崖、世尾山、小紫澳、東澳、后澳、龍船沙等地成叢狀分布,大紫澳、西門流沿岸則呈零星分布。7月下旬至9月上旬為其開花期,一支支細長的花莖從土裡冒出,將山野間點綴得美不勝收。

紅花石蒜的花色鮮豔,花型特殊,經過遮陰處理,花莖長約5060公分,已達切花利用之價值,但儲藏時間不能太長,由於紅色為中國人偏好之顏色,故適合內銷或種球外銷(日本除外),亦可以盆栽方式銷售。

2.東引長葉石蒜(暫名)

東引地區特有生態型,屬石蒜科,為鱗莖植物,秋出葉型,葉片寬大,長約58公分,寬約1.3公分,花型為杯狀十分優美,分球特性適中,花色紫粉色,瓣尖帶藍,在本鄉分佈的範圍,集中在東引島的世尾山、恩愛山,西引島的后澳、清水澳、龍船沙等海岸山坡地。東引長葉石蒜多與紅花石蒜、長萼瞿麥、綿棗兒、細葉假黃鵪菜等海濱植群混生,開花期為78月,花期略早於紅花石蒜,已列為珍稀保護植物。

民國91年出版的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《石蒜種原遺傳歧異性及親緣性之RAPD分析》,作者楊斯惟指出,民國89年以收集大陸、日本、臺灣之石蒜種原共12個品種,以及未定位品種系馬祖捲葉石蒜、東引長葉石蒜進行RAPD(隨機擴增多態性DNA技術)分析,結果發現東引長葉石蒜與東引地區原生紅花石蒜的相似性係數為0.670.77,而與大陸的紅藍與紅花石蒜的相似性係數為0.600.78。其與4A核型群種比較,與大陸紅藍石蒜的相似性係數較高,東引單株與兩個參試紅藍石蒜之間之遺傳相似度為0.800.84。群集分析東引長葉石蒜與大陸紅藍石蒜歸為一群,以紅花種內遺傳變異程度而言,東引長葉石蒜可視為大陸紅藍石蒜的地理亞種。

3.馬祖捲葉石蒜(暫名)

東引地區特有生態型,屬石蒜科,春出葉型,葉片是由基部包圍莖軸進行螺旋生長,有2次抽葉現象,秋天抽少數葉,隔年23月再抽多數葉,長約40公分,寬約1公分,花型為杯狀十分優美,花色為粉紅色,瓣尖帶藍,開花期89月,已列為珍稀保護植物。東引地區在恩愛山、燈塔前後方山崖、世尾山、小紫澳、東澳、龍船沙等地呈叢狀分布。

經由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RAPD分析,結果發現馬祖捲葉石蒜與大陸換錦石蒜的相似性係數為0.79,而紅花石蒜的相似性係數為0.560.61,所以應該與大陸換錦石蒜歸為一群,可視為大陸換錦石蒜的地理亞種。

4.棉棗兒

為一小型百合植物,粉紅色小花聚成總狀花序。見於臺灣北部700公尺以下地區,但數量不多。78月在東、西引的路旁開闊地或海岸草生坡地上可見蹤跡;南竿亦有分佈,但以東莒、東引、西引數量較多。

5.濱柃木

常綠性灌木,性耐風、耐鹽,是島上的優勢植物。生長速度慢,直徑很少超過15公分,材質堅硬又粗細適中,過去常被視為手杖及印章的上等材料,軍民挖掘者眾,植群將因此恢復緩慢,嚴重者甚至無法自然恢復。濱柃木經過馬祖地區強勁的東北季風洗禮,使其樹姿伸展優美,可做盆景使用。濱柃木又常被誤稱作紫檀,因紫檀和濱柃木均生長緩慢,且為雕刻的上等材料,目前已列為珍稀保護植物。

最後異動時間:2024/11/19 下午 05:28:21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