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,此為回最上方的控制,這裡的JavaScript語法並不會影響到內容的陳述!
至中央區塊 至網站導覽
x
動畫海浪
燕鷗
燕鷗
燕鷗

:::

人民篇

  • 轉寄
  • 列印
  • facebook
點閱數:33

第八章 地名由來


第八章  地名由來

一、東引與西引

(一)東引

舊稱東湧,異名東永、東引山。

明清時期多以東湧或東湧山稱東引,《鄭和航海圖》即稱「東湧山」,最早稱東永似始自顧炎武的《日知錄》,[1]東湧之得名,一般均認為與其為福州海域極東之島嶼,加上浪濤洶湧而得名,[2]民國45年中央日報記者訪問東湧,當地人以「此間海水,常由下向上湧,故水流多險,航行視為畏途。」[3]海水上下湧動,當與東湧島的潮汐有關,184612月份英國《航海雜誌》(The Nautical Magazine)刊載英艦伊利絲(H.M.S Iris)號艦長穆迪(G. R. Mundy)有關東北季風時從珠江到舟山群島航行應注意事項,其中言及東湧在春季時潮速3節,其他時間約為1.5節,剛退潮時,潮水向西,之後漸漸湧向西南和南邊,到早晨時風向又漸漸北轉。[4]

 

圖1    〈鄭和航海圖〉中的東湧山在圖最下方,東湧山旁邊的龜嶼應即今浪島或南引(或稱東沙,大紗、西人稱之為鱷魚(Aligator)島。[5]

 

「湧」的古字為「涌」或「甬」,湧浪的意思,是25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,善於海上航行的閩越人流傳下來的字。春秋晚期,越王勾踐臥薪嘗膽、雪恥復國, 滅了吳國以後,越人建議把吳王流放到「甬東」,也就是東方湧浪之外的島嶼。現今,具有閩越人血統的閩南人,仍稱海浪為「涌」。

到了清朝,文人和官員已多將「涌 」寫作「湧」。19世紀在臺灣當過巡撫的湖南人唐贊袞形容「湧」:「無風起浪,翻濤捲雪,舟莫能近。」

閩人諺云:「急水好討海」,良有以也。根據蕭寶宗等人在民國806月於《臺灣石油地質》刊物發表的〈東引盆地油氣潛能評估報告〉中指出,東引盆地位在東海裂張系統的大陸棚上,東北-西南走向的大斷層,將海底盆地分割為4個小盆地,與同樣「無風起浪」的澎湖群島,具有相似的海底結構。由於洋流加上海底複雜的地形,水深流急,這也就是東引與澎湖同樣成為優良漁區的原因之一。

千百年來,由於洋流與海底地形的關係,東引附近海域,至今依舊「無風起浪,翻濤捲雪,舟莫能近。」同樣9級風浪,民間19噸級快輪可以行駛南竿與莒光之間,卻經常臣服於亮島至東引間的湧浪,無功而返。

「東湧」兩字最早見諸史書,是距今近6百年前的明朝洪武年間,明廷曾設遠哨於東湧。而後,距今4百年前的明朝萬曆年間,曾發生馬祖列島開發史上著名的「東湧偵倭」事件。數百年來,在明、清兩朝的史書與圖籍上,東引又有「東永」、「東引山」等異名。

 

圖2    明朝胡宗憲(1512-1565)編輯《籌海圖編沿海山沙圖》的東引山。[6]明嘉靖35(1556)胡宗憲總督浙江軍務時,聘請鄭若曾等人蒐集海防有關資料編輯而成,〈沿海山沙圖〉為中國古代最早又完整的海防軍事圖。

 

圖3    康熙〈皇與全覽分省圖〉中的東引山,約繪製於康煕20(1721)[7]

Image not found

 

圖4     同治3(1864)年武漢湖北官書局繪刻的〈福建全省圖〉[8]中的東引山,從東引遠望的圓錐形島嶼即魁山島。

 

圖5    清代〈海疆洋界形勢圖〉中的東永島,其旁文字曰包括東湧內的馬祖列島皆為「福寧福州外護,左翼之藩蘺」[9]

Image not found

 

直到民國45716日,馬祖列島開始實施戰地政務,馬祖戰地政務委員會正式成立,宣布撤銷長樂、羅源兩縣政府,西犬、東犬與東湧3鄉,均併入連江縣政府。同日,東湧鄉更名為東引鄉,東湧國民學校也更名為東引國民學校。於是,「東引」兩字一直沿用至今。

至於為何選用東引,據馬祖《連江縣誌》及《東引畫刊》等政府出版物之記載,由於島上建有東湧燈塔,指引過往船隻,我軍駐守島上,因其具有「指引我軍早日直搗黃龍、收復河山」之意,遂定名為「東引」。


二)西引

昔稱西湧,異名西永,因與東湧並列海上,位在東湧西方而得名。民國45年實施戰地政務,東湧鄉更名為東引鄉,西湧也更名西引。

 

二、村落

(一)中柳村

馬祖列島,大多一村一澳,但由於本鄉人口多集中南澳,為了在「鄉」之下至少設2村,因此從忠城門上方的「中路」,將南澳一分為二,靠天后宮一邊為中柳村,靠白馬尊王廟一邊為樂華村。

中柳源於「中流」(今稱中柱島,上有「中流砥柱」勒石),為雅其名,於是取名「中柳」,當作村名。昔日民眾稱中柳村七棟下方聚落為「中流角」。

(二)樂華村

原名「老鴉角」,因為白馬尊王廟前方一塊露出海面的礁岩,形狀酷似「老鴉 」(後來由於興建中柱港連外道路,而被埋入土中),於是民眾稱上方的聚落為「老鴉角」。民國30年間,鄉中兩位耆老為雅其名,改稱為「鑼鈸角」,於是白馬尊王又名「鑼鈸角白馬尊王」,沿用至今。後來馬祖行政公署為雅其名,再改寫為「樂華」,當作村名。

(三)北澳村

位在東湧水庫上方的自然村,住有45戶人家。由於位在北澳口上方半山腰,稱作北澳村。
(四)獅子村

位在燕秀澳上方,全名「戰鬥獅子村」,東引苗圃設辦公廳舍於村內。
民國604月,中、菲、日、港、星等亞洲5個地區華僑獅子會贈送28千元,協助國軍在東引興建「戰鬥獅子村」。同年12月,防區四九一三附四部隊完成「戰鬥獅子村」國宅工程。次年3月,由國際獅子會中華民國總會總監督陳樁葆率19人訪問團前來剪綵。
(五)三義村
    
即現今二十棟,戰地政務時期由軍方兵工協建的國民住宅。民國68314日,防區官兵在雨後趕築擋土牆,不幸坍方,士兵陳明聰、郭文益、蘇江輝等3人因走避不及,不幸殉職。二十棟國宅落成後,為悼念3位因公殉職士兵,特命名為「三義村」。
(六)西引三家村
    
東、西引兩島尚未築堤連結前,曾長期住有2戶劉姓與1戶蔡姓人家,3戶人家集居軍方的煜光堂下方,被稱作「西引三家村」。

 

三、澳口

(一)南澳

位於東引島西南面灣澳,因與北澳相隔中柱島(昔稱「中流」)南北相對,而得名。明末,文人董應舉在「偵倭史料」上說東引有南風澳與布袋澳兩澳。南風澳指南澳,而布袋澳則指西引清水澳。

如果狹義解釋,「南澳」指南澳口,廣義的解釋是指整座南澳自然村而言。東引開發百餘年來,南澳一直是島上人口最多,也是政經文化與民間信仰中心。澳口建有「天后宮」1座,乃清朝嘉慶年間大海盜蔡牽所建,距今約2百年。澳口東側另建有白馬尊王廟1座,是島民信仰重鎮,始建於清朝初年,距今3百多年。

(二)北澳

位於東引島正北方,恩愛山西南方澳口,與南澳隔著中柱島,南北相對。在南風季節,船隻均停泊北澳。昔日東、西引間連堤尚未完成時,北澳是南風季節交通船往返西引東澳的海運要港。

廣義的北澳,除澳口外,尚包括東湧水庫上方的北澳村在內。昔日澳口有數十座土製爐灶,相傳大海盜蔡牽為了要打穿北澳與燕秀澳,興建內港以利百艘賊船避風, 因此動員萬人挖掘,爐灶做為煮飯之用。後因工程艱難,於是放棄。另有傳說是蔡牽為了打造兵器,曾在北澳興建打鐵爐。這數十座爐灶及澳口一座「尚書公廟」,都在國軍進駐,北澳港口施工時遭拆除,尚書公神像及香爐移祀天后宮。

昔日北澳與南澳之間鋪設石板路一條,傳說是大海盜蔡牽所建,後因部隊駐防,開拓道路而遭掩埋。

(三)圓圓澳

北澳西方有一小灣澳,臨近中柱島,因澳口形狀呈半圓形,稱作「圓圓澳」。

(四)燕秀澳

原名「燕岫澳」,福州話「岫」音「秀」是「巢」的意思。由於東引海風強勁,燕子無法在屋簷下築巢,昔日島上燕子大量棲息於「潮音洞」內部崖壁,民眾稱「燕岫窩」,後因國軍進駐,舉行演習,燕子受火砲射擊驚嚇而相撞或撞壁而亡,至今已無燕子棲息。

燕岫澳分為燕岫窩、上燕岫與下燕岫3部分。燕岫窩就是今日的景點燕秀潮音,為一內陸海蝕崖;下燕岫是兩棲部隊駐守的軍事重地;上燕岫則指澳口上方大片農地,是島上農耕中心,東引酒廠與獅子村都位在上燕岫。

地方耆老指出,昔日東引最早開發的村落是燕岫澳,住有「科題囝」數十戶,以農耕與捕魚維生,後因為一場大火,全村房舍燬於一旦,於是居民便遷居大陸。

約民國30年代,曾有連江籍漁船泊憩東引,有漁民上岸詢問燕岫位在何處,懇請南澳民眾帶往「尋根」。至今仍可在燕岫荒煙蔓草中,找到昔日民房基座,顯見燕岫澳開發更早於南澳的傳說,誠屬可信。

國軍進駐後,由於「岫」於「秀」同音,於是改稱燕秀澳。

(五)大紫澳

大紫澳位在東引發電二廠南方。本鄉方言稱之為「大澳」,由於澳口面向南方,東北季風季節,可以泊憩百餘艘漁船,因此命名為「大澳」。

國軍進駐後,由於軍方誤植為「紫澳」,後來又為了區分大、小紫澳,於是將大澳改稱為大紫澳,沿用至今。

(六)小紫澳

位在恩愛山、東引醫院東方灣澳,原名「柴澳」,由於澳口面向東北,冬天的東北季風及洋流,經常帶來大量木柴、竹子等漂流物,昔日本鄉民眾普遍缺乏燃料,常到澳口撿拾木柴與竹子,因此稱之為「柴澳」。後因軍方誤植為「紫澳」,為了與大紫澳做區分,又名小紫澳。
(七)紫澳

位在大紫澳北邊,一座面向正北方的小澳口,澳口較小,昔日民眾也經常在此撿拾飄流木,稱之為「柴澳囝」,又叫「死人坑」,後來軍方誤植為「紫澳」,沿用至今。

(八)天王澳

位於一線天與天聲堡之間小澳口。「天王澳」是國軍進駐後的稱呼,該澳原名「六十二王澳」,昔日民眾稱呼一線天稱為「六十二王鼻」。後來被軍方改稱「天王澳」,澳口名稱由來與改名緣由,均不可考。

(九)清水澳

位在西引的清水澳,早在明朝年間就已躍上史頁。明末,文人董應舉在「偵倭史料」上記載,東引有南風澳與布袋澳兩澳。南風澳指的是南澳,而布袋澳則是指清水澳,昔日居民稱西引為「深水」。

事實上,清水澳的「清」字,是國軍進駐後的誤植,原來正確的名稱是「深水澳」。因為從外海向澳內望去,海域頗深,可泊憩數百艘漁商船,因而得名。

明朝稱呼的布袋澳,到了後來改稱深水澳,是由於明清之間數百年,外島歷經3次「遷界」,因此,地名稱呼迭有變更所造成。國軍進駐後,又因居民與部隊語言隔閡,軍方將「深水澳」以國語讀音中聲音相近的「清水澳」命名,以至於今。

(十)后澳

由於位在清水澳後方而得名。昔日民眾稱后澳西北方突出的岬角為「土塘」,稱后澳為「土塘裡」。

(十一)東澳

位於西引島東面,因地理位置而得名。與東引島北澳遙遙相望,昔日東、西引間連堤尚未完成時,每逢南風季節,交通船都從北澳駛往東澳,因此,東澳與清水澳都是昔日西引交通樞紐,但今已沒落。

民國94年,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整修澳口階梯及停車場,階梯直達澳口鵝卵石灘,成為一處具有親水功能的觀光景點。

 

四、島礁

(一)中柱島

中柱島位在東、西引之間,俗稱「中流」、「過山囝」,昔日漲潮時成為孤立海中小島,退潮時則與東引相連。國軍進駐後,中柱島上一塊原名「七爺」的石頭,駐軍以其狀似「老太婆」,後來經過轉音而雅稱「老潭泊」,這塊石頭也就是現今的「中流砥柱」,於是「中流」便改稱為「中柱島」,並稱南澳深水港為「中柱港」。

民國64年,防區部隊興建「介石橋」,連結東引本島與中柱島。民國75年,完成連堤工程,東、西引兩島終於連成一島。民國80年,紀念蔣經國的「感恩亭」完工,中柱島除了「中流砥柱」石刻外,又增加一處景點。

東西引連堤未完成時,中柱島與西引間,寬約200公尺水道,民眾稱之為「門中」。昔日漁船泊憩南澳,如遇轉風,就從門中駛往北澳下錨。民國初年,某夜有數百艘帆船停泊北澳,因突然轉北風,風力達12級左右,帆船爭先恐後從門中駛往南澳及清水澳,但因事出突然,約有3百艘船擱淺圓圓澳一帶,所幸只有數人死亡,少數人受傷。後來,有一段時期,東引漁民便在中柱島上架設油燈,做為照明及指示之用。

 

(二)西沙

東引直昇機場正南方一列排開的4塊礁石,稱「西沙」,又叫「西沙尾」,原名「蛇沙」,因其形狀一字排開,像一條蛇,而得名,後人因不解其意,於是逐漸轉音為「西沙」。

西沙北方一處小礁石,釣友稱「亂石」,本地漁民叫「蛇沙犬齒」。西沙附近水深流急,是本鄉釣友公認的一級釣場。

(三)雙子礁

北海坑道南方有兩座鄰近的礁石,但軍方稱「雙子礁」或「霞雲礁」,其中較大的礁石,狀似猴子,民眾叫「猴沙」。兩座並立的島礁中間有海溝,漁民叫「猴沙門」。

昔日軍方將這兩座礁石當做靶礁,現已公告成為燕鷗保護區,軍方不再砲擊,現已成為夏天白眉燕鷗和蒼燕鷗的主要棲息地。

(四)老鼠沙

位在燕秀潮音東方,二重山正南方一處礁石,從某個角度望去,形似老鼠而得名。西北方澳口是東引鄉公所設置的老鼠沙垃圾場。本鄉民間傳說,臺灣板橋林家花園正廳就是正對本鄉老鼠沙,吃老鼠沙的風水,因而致富。

(五)犬齒

老鼠沙東北方一塊不規則狀礁石,形似「犬齒」而得名。旁邊一塊比較平坦的礁石被稱作「犬齒坪笨」。

(六)大塊

位在老鼠沙南方的一塊礁石,比起附近的礁石,量體很大,因而得名。

(七)卡石

長長鼻北方一塊礁石,臨近安東坑道一座洞口。由於這塊礁石卡在海蝕溝中,因此被釣友稱作「卡石」,是東引著名釣點之一。

(八)獨角帽

位在東湧燈塔北面一塊外礁,昔日民眾稱「扇」或「扇墘」(福州話「墘」是邊緣之意),因為礁石形狀像一把直立的扇子。由於從海上某個角度觀看,其形狀也很像一頂官帽,釣友都稱之為「獨角帽」。

(九)桶楻沙坪笨

恩愛山北側一座平台狀礁石,由於形狀似醃魚的木桶,民眾稱「桶楻沙坪笨」,「坪笨」是平台之意。旁邊較小的一座平台,叫「桶楻沙囝」,「沙囝」是「小平台」的意思,近年來,釣客稱之為「天文台」或「管報坪笨」,「管報」是恩愛山頂空軍雷達管制報告中隊的俗稱。民國9991日實施精粹案,空軍雷達管制報告中隊修編為空軍第五雷達中隊。

(十)芙蓉礁

位於后澳山東方、東澳東北方一座外礁,由於盛產海芙蓉而得名。昔日本鄉民眾稱之為「芹」,本鄉耆老指出,早年福建農田經常可見的稻草堆,形似上尖下圓,農民稱「芹」,因此,凡與稻草堆相似形狀的礁石,常被命名為「芹」,例如,北竿烏龜島也叫「芹囝」。

芙蓉礁是夏天白眉燕鷗和蒼燕鷗的主要棲息地,也是本鄉最佳釣點之一。

(十一)北固礁

位在西引西北方數百公尺海上,因其形狀而被稱之為「雞礁」;靠近土塘的一塊較小的礁石,叫「雞礁囝」。因北固礁是我國臺澎金馬最北的領土,有「國之北疆」雅稱。

國軍進駐後,分別將「雞礁」、「雞礁囝 」改稱「北固礁」、「小北固礁」,並將北固礁當做靶礁之用。軍方命名「北固礁」,具有「固守北疆」之意。

雞礁與雞礁囝附近海域漁產豐富,是漁民經常下網之處。兩礁石盛產貝類,尤其淡菜特別肥大,老漁民都有下海潛水採拾的經驗。

(十二)羅漢坪

位在西引「國之北疆」景點西北方的礁石群,本鄉民眾稱之為「羅漢坪笨」。所謂「坪笨」者,由於該處兼具「平坦礁石」、「海蝕溝」及「海蝕柱」地形。從海上向該處礁石群遠眺,海蝕柱林立,狀如「十八羅漢」排列,民眾稱「羅漢柱」,栩栩如生,因而得名。國軍進駐後,簡稱為「羅漢坪」,因其顏色又稱「三色石」。

(十三)龍船沙

位在清水澳內、西引靶場下方一塊礁石,由於該礁石形狀像龍舟而得名。位在礁石上方的據點,叫龍船沙據點。

(十四)桶楻沙

兩六據點下方一塊外礁,由於狀似醃魚的大木桶,因此得名。福州話中的「楻」是大木桶之意,而「沙」是礁石之意。

 

五、山坵

(一)南澳山

位在南澳東南方,海拔123.4公尺,因臨近南澳而得名。

(二)恩愛山

位在東引正北方,海拔174公尺,是全島最高山,原名「琉球尾」,國軍進駐後,稱「恩愛尾山」,簡稱「恩愛山」,改名原因不詳。

昔日恩愛山是民眾牧羊的偏遠之地,先民比喻偏遠為「琉球」,因此稱該處為「琉球尾」。例如,我國隋朝就有「琉求」之名,意味遙遠的海上離島之意。
   
另一說法是,恩愛山北面有一處海蝕溝,其中一塊岩石狀似外國人,民眾叫它「琉球」,稱海蝕溝為「琉球窟」,福州話「窟」是「坑」的意思。

從北面海上遠望恩愛山,有一處平台,像戲台一般,稱之為「琉球館戲台」。昔日,東引黃魚季興旺,賭風也盛,輸了無法還錢者,如果有人向他討債,他答:「等琉球館做戲時再還你」,那就表示「到墓裡去拿了」!
(三)二重山

原本泛指南澳北方的數座山丘。

昔日本鄉民眾大多居住南澳,出了南澳村,山路崎嶇,羊腸小道,稱「出村」為「過山」。因此,民眾泛稱北面一重又一重的山丘為「二重山」,也就是「多重山丘」之意。

目前軍事地圖中,二重山是指東引指揮部所在地的兩座山頭,其中一座海拔166.6公尺,是全島第二高山;另一座海拔165公尺

(四)后澳山

西引三家村北方山頭,標高119公尺,是西引第三高峰,因為后澳的關係,軍方地圖標示為「后澳山」。

(五)蓮花園山

西引最高山,標高138.1公尺,又名「蓮花園山」。

原先「蓮花園」是指東澳北面,磨盤附近一處形狀像蓮花的礁石。國軍進駐後,泛稱中柱堤與西引交接處,至蓮花園山之間地帶為蓮花園。也就是說,隨著時間的演變,蓮花園所指的位置,已經相去甚遠。

(六)一百高地

位在三三據點北方,海拔103.2公尺,昔日軍方測量的高度為海拔100公尺,因其標高而得名。

 

六、濱海地型

(一)三扇帆

恩愛山西南面,靠北澳海邊有3塊石,從北澳望去,像是昔日帆船的3扇帆布,因此稱「三扇帆」。

(二)鼓

三扇帆東北方不遠處一塊岩石,從海上望去,形狀像一座圓鼓,因此得名。
三)琉球窟

恩愛山北面有一處海蝕溝,其中一塊岩石狀似外國人,民眾叫它「琉球」,稱海蝕溝為「琉球窟」,福州話「窟」是「坑」的意思。

恩愛山是昔日民眾牧羊的偏遠之地,先民比喻偏遠為「琉球」,因此稱該處為「琉球尾」。

四)三甲桶

位在紫澳,三甲桶昔稱「三甲楻」,因地形像3隻裝魚的大桶子。後來軍方進駐後,改稱三甲桶。軍方曾經設有「三甲桶據點」,現已裁撤。(楻,福州話「桶」的意思。)

五)兩凸

位在紫澳東北方的岬角,昔日漁民稱呼兩塊凸出的平坦礁石,因其高低位置而命名為「蜀層」(福州話「一層」之意)和「兩層」,軍方稱之為「兩凸」,設有「驃悍據點」,是東引著名的釣點之一。

(六)燈塔坪笨

東湧燈塔南側一座狹長礁石,位在霧砲下方,狀甚平坦,是東引釣友公認的一級釣點,福州話「坪笨」是平台之意。

(七)九笨

大紫澳南方一處釣點,位在二重山東側,今稱「九笨」,昔稱「垢笨」。東引耆老表示,先民取名「笨」,都是由於該處屬海蝕溝地形;取「坪」,則是寬廣的平台礁石。早年這一帶礁石上生長很多「菜垢」(海藻類,可食用),因而先民稱「垢笨」,後來轉音成為「九笨」。近年來,本鄉釣友在九笨附近發現新釣點,分別取名「八笨」、「十笨」與「十一笨」,也寫作「八份」、「十份」與「十一份」。

(八)長長鼻

位在東引指揮部的二重山西南方,臨近安東坑道。本鄉方言稱「鼻」的地名,共有3處,一是西引的「西鼻」,另一處是一線天「六十二王鼻」,3處都是因突出地形像鼻子而得名。

(九)倒影

長長鼻南方一座濱海平台,由於該處屬於垂直的懸崖地型,在附近釣魚或採拾貝類,每天有半天晒不到太陽,因此而得名。

(十)大鼻頭

位在南橋西方一座突出的岬角,因其地型而得名,軍方在此建有「勝利坑道」。

(十一)蓮花潭

位在兩六據點西北方,蓮花園附近的小澳口,昔日清水澳碼頭未完成時,此處附近一塊礁石,上有民房一座,西引軍民叫「小碼頭」,是東、西引交通船靠泊之處,今已廢棄。

福州話「潭」是「礛潭」的簡稱,而「礛潭」則是古越語的遺跡,是指「大塊岩石」的意思。取名「蓮花潭」,應是「蓮花園下方的礛潭」之意。

(十二)灶坑

位在東澳南方、蓮花園山東側的一座海蝕洞,狀似灶口,漁民稱「灶坑」。

(十三)磨盤

芙蓉礁南方、東澳北方有一礁石,上面重疊一塊狀似石磨的礁岩,因此被命名為「磨盤」。

(十四)黃土吊

磨盤北方、后澳山東方濱海岬角,因其破碎的黃土地型而得名。

(十五)犁壁

鐵坑東南方一處崖壁,垂直地型像犁頭之角型一般平坦,被命名為「犁壁」。

(十六)鐵坑

清光緒27年(西元1901年)3月,申報報導:長450英尺,只註冊不到1年的新輪船蘇布輪號,於月初行至福建東湧山,因觸礁沈沒,上海立刻派海新輪會同法國巡洋艦前往救援,所幸受寄信件、物品及乘客57名與小孩18名均安然無恙。

蘇布輪號沈沒之處,位在西引土塘南方的一處海蝕溝。由於當年沿海民眾普遍貧窮,紛紛組成拆船團隊前來東引,蘇布輪號船體全部被民眾拆卸一空,當成廢鐵變賣,只剩巨大軸承無法拆卸與搬運,尚留海邊。

由於該海蝕溝是鐵船沉沒之處,因此民眾稱之為「鐵坑」。
(十七)橫塹

土塘東北方岬角處,由於地勢陡峭,崖壁與海面幾乎成垂直狀態,像地塹一般,民眾稱之為「橫塹」。

(十八)土塘

位在后澳東北方岬角,由於地型屬於破碎岩盤,其中夾雜大量黃土,並屬坡隄地形,因而民眾稱「土塘」,後被誤寫成「土長」,昔日東引指揮部軍事地圖及連江縣地政事務所印製的地圖中,又誤植為「長土」。

(十九)文化走廊

位在西引羅漢坪南方,上門流西方的濱海一帶,命名原因不詳,昔日軍方設有一座據點,現已裁撤。從文化走廊有小路可達海邊狹長的鵝卵石灘,退潮時,可步行穿越一座數十公尺的海蝕洞,風景幽奇,媲美東澳及后澳的海蝕景觀。

(二十)西門樓

位於西引「一百高地」西方的一座海蝕門,昔日民眾稱海蝕門為「門樓」,東引圓圓澳的「海現龍闕」就稱作「門樓」,而位在西方的這座門樓則被稱為「西門樓」。由於附近水域盛產「黃丹」(臺灣話稱「嘉魶魚」),又叫作「黃丹沙」,但東引指揮部印行的軍事地圖中,誤植為「黃舟沙」,軍方進駐後,羅漢坪至西鼻(三三據點)西方海域,由於地理位置於西引島西方,而且,由於「西門樓」的關係,附近水域被泛稱為「西門流」。西門流又以這座門樓為界線,北至羅漢坪附近海域,稱為「上門流」,南至西鼻附近海域,稱「下門流」。

由於西門流一帶海底屬沙質泥地,潮暢流急,全海域都盛產嘉魶魚,《釣魚人》月刊曾繪製東引釣點地圖,將西門樓標之為「嘉魶礁」。

(二十一)西鼻

位在西引島最西方岬角,因其突出地型像鼻子而得名。岬角上方的據點為「三三據點」。

 

七、據點

(一)峰虎角

位在圓圓澳西面的突出據點,早年軍方稱「峰虎堡」,亦寫為「風虎堡」,當初取名原由不明。據點東側則是著名的「海現龍闕」景點。

(二)東堤

中柱島東方,位在安寧廟附近的一座廢棄據點。民國64年,防區官兵興建東引本島連結到中柱島的橋樑,稱之為「東引連堤」,由於該據點位在連堤上方,因此命名為「東堤」。

(三)南橋

「南橋」命名由於年代久遠,原由不詳。昔日漁船從南澳出海,經南橋一處突出地形,叫「南橋頭」。南橋建有直昇機場,軍方設「聯十觀測所」。

(四)北海

位在秀燕澳東側、東引苗圃下方的軍方據點,因附近興建北海坑道而得名。

(五)天聲堡

因位在燈塔景點之一的「太白天聲」下方,因而得名。該處是一塊突出的巨大岩盤,軍方設有據點,稱作「天聲堡」,也是東引最佳釣點之一。

(六)兩六據點

位在西引島南方、中柱港西北方的突出岬角上,由於是軍方編號「第二十六高地」上的據點,因此稱「兩六據點」,現稱「中柱據點」。據點附近的「和尚看經」,是東引著名景點。

(七)梯下

一座廢棄甚久的據點,位在清水澳東側,因地形多階梯而得名。昔日每年東引黃魚漁汛季節,清水澳泊憩漁船數百艘,本鄉民眾在梯下建有兩間民房,經營商店,以舢舨為工具,專門供應漁船雜貨及酒菜。北風季節,梯下是停泊船隻的極佳位置,當時航商及漁民皆稱:「福州橋下,深水梯下」。(「深水」即今之清水澳)

(八)柏生據點

東澳南方與蓮花園北方有一廢棄據點,軍方稱作「柏生據點」。該據點在民國70年代某日颱風來襲,海水從據點砲口湧入,據點班長鄭柏生為了撿拾阻擋砲口的木板,因公殉職。為紀念這位英勇犧牲的班長,於是命名為「柏生據點」。

(九)三三據點

位在西引「西鼻」山頭的據點,是東引軍方編列的第三十三座據點。早年東引指揮部為軍事需要,從燈塔的世尾山開始命名為「一號高地」,最後命名到西引西鼻為「三十三號高地」,簡稱「三三高地」或「三三據點」。後來由於筆誤,多寫為「三山高地」或「三山據點」。

 

八、其他

(一)管報

恩愛山頂設有空軍雷達管制報告中隊,簡稱「管報中隊」或「管報」,民眾稱該地為「管報」。

我國空軍作戰司令部下設作戰管制中心(CRC),再下一層則是管制報告中隊(CRP),東引恩愛山是全國最北的空軍雷達基地。

民國9991實施精粹案,修編為「空軍第五雷達中隊」。

(二)古墓

位在天王澳澳口上方一座墳墓,是東湧燈塔首位華人主任守塔員陳高福母親之墓。由於該澳口釣況甚佳,本鄉釣友稱下方的釣點為「古墓」。

(三)棒棒爐

軍方忠靈堂火葬場所在地,位於東引發電二廠東側,紫澳南方。由於是焚化遺體的地方,昔日防區官兵戲稱「棒棒爐」。「棒棒爐」是軍中官兵私下在據點用來煮開水、煮火鍋使用的簡易瓦斯爐。

(四)隴后

現今東湧運動場一帶,昔日為一片農地,民眾稱「隴后菜地」。後來因農地下方興建水庫,為避免污染水源,由東引指揮部徵收,填土整平成為綜合運動場。

本鄉耆老陳瑞琛指出,早年南澳二十棟下方,有一「老爹宮」,後來遭拆除。因這片農地位在宮後的地方,民眾便叫「老爹宮後」,經過時間演變,逐漸轉音、簡稱為「隴后」。

(五)煜光堂

民國58年,參謀總長高魁元撥專款100萬元,在西引三家村上方興建官兵活動中心,次年落成啟用。東引指揮部為感念高魁元德澤,以其字「煜辰」,而命名為「煜光堂」。並由於這座活動中心完成於張兆驄指揮官任內,於是將活動中心內的涼亭命名為「兆欣亭」。



[1] 顧炎武,《日知錄》,取材自《維基文庫日知錄集釋卷29》網頁:https://zh.wikisource.org/wiki/日知錄集釋/29;卷29〈海師〉云:「閩之海・・・由福清之萬安,南視平海,內虛海套,是為興化。外有南日、湄洲,再外烏坵、海壇,所當留意者,東北有東永,東南有烏坵。」

[2]劉家國等總編纂,《連江縣志地理志》〈轄境各島嶼地名由來〉云「「東湧一名之稱,除了與島嶼所在位置有關,也深受附近海域的海象特徵影響。民國六十八年《連江縣誌》提及東引島「周圍水深達四十餘尋,急流洶湧,因是得名」。東引島周圍海水深度,大略介於45~60公尺,冠於本縣各島周圍海域,深度一直延續至亮島東側海域才轉為三十公尺左右,由於東引與亮島間海底坡度變化不大,海浪前進速度快,但至亮島東側海域坡度陡增,使海浪波長縮短,浪高增大,海象變得極不穩定,因而閩東居民趨船經過亮島駛向東引島的海面上,便有湧浪轉大之感,加上閩東沿海的眾多島嶼中,東引島正好位於極東的位置上,因此,先民才會以東湧命名。」」,取材自《馬祖資訊網》網頁:https://board.matsu.idv.tw/board_view.php?board=138&pid=69202&link=69202&start=42

[3] 羅才榮,〈東湧行〉,取材自中央日報(民國45626日)第六版。

[4] The Nautical magazine v. 15 (1846) , pp.624-625. https://babel.hathitrust.org/cgi/pt?id=nyp.33433066363890&seq=658&q1=tung

[5]Mao, Yuanyi. Wu Bei Zhi. [China: s.n. ; not before, 1644] Map. https://www.loc.gov/item/2004633695/. https://www.loc.gov/resource/g7821rm.gct00058/?sp=7&r=0.6,0.837,0.233,0.082,0

[6]胡宗,《籌海圖編》,V.I.Repository Harvard College Library Harvard-Yenching Library:  https://curiosity.lib.harvard.edu/chinese-rare-books/catalog/49-990077606580203941. Accessed 31 July 2024.

[7]Rockhill, William Woodville. Huang Yu Quan Lan Fen Sheng Tu. [Between 1721 and 1722, 1721] Map. https://www.loc.gov/item/2002626779/. https://www.loc.gov/resource/g7821fm.gct00232/?sp=6&r=0.536,0.22,0.187,0.065,0

[8] Hubei Sheng . Guan Shu Ju. Fujian Quan Tu. [Wuchang: Hubei guan shu ju, Qing Tongzhi 3 nian, 1864] Map. https://www.loc.gov/item/96685903/.

[9] Hummel, Arthur W. , Sr. Hai Jiang Yang Jie Xing Shi Tu. [Between 1787 and 1801, 1787] Map. https://www.loc.gov/item/gm71005021/.

最後異動時間:2024/11/20 上午 12:02:06

top